吉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就业典型风采展示
典型姓名:张扬
就业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科
现任职务:心脏康复科主任
获奖情况:
2020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2020年10月被评为吉林市十杰青年
2020年6月被评为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
2020年5月被授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20年3月被授予“江城好人最美战役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荣获“吉林市健康科普讲座大赛”第一名
2018年12月被共青团吉林市委评为“服务标兵”
2018年4月被评为“吉林市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8年2月被评为吉林市抗洪救灾志愿服务工作优秀个人
2017年5月荣获第六届“吉林省优秀志愿者标兵”荣誉称号
2017年3月荣获“吉林省第六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7年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6年6月荣获“吉林好人”“吉林好人标兵”
2015年1月被授予“吉林市十佳优秀青年志愿者”
主要事迹:
张杨,男,汉族,198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科主任,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会长。他牢记医者使命,不忘初心,用医学专业知识,在医疗志愿服务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他曾获“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文明家庭”、“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一、医者仁心 星火燎原
2013年3月,张杨作为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科医生参加医院组织的下乡义诊活动。他发现农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面对疾病,还是和30年的农村一个样,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挺”,小病挺大病,大病要了命。张杨深知,面对百姓的“挺”,医生该做的应是“防”。于是,他开始试着建立了“关爱健康、从心开始”的群,专门面向吉林地区的百姓解答心血管疾病相关问题。在张杨的带领下,他的好多同事也纷纷加入qq群为群众答疑解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qq群已经达到满额1000人。
在为群众讲解过程中,他们发现要想提升群众的健康意识,光在线咨询还不够,一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同年9月,张杨组织了19名吉林市中心医院的青年医护人员,成立了“关心会”志愿服务队,正式走进社区、村屯,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医疗志愿服务,以医院诊疗模式,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免费的医疗服务。1年后他的志愿者队伍超过了50人,3年后超过100人,再后来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加入进来。2017年,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到目前协会实名注册志愿者10990人,其中医护人员在1500人左右。10年间,张杨的志愿服务团队,从一点微光变成了一束火炬,不断照亮他人。
二、爱心行动 温暖人心
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作为吉林省首家医疗志愿者协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成立之初,便将“疾病预防”定为工作重心,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引领,通过一个个品牌项目,引导江城百姓的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目的向以防病为中心转变。
开展“暖心行动”项目。这是一项针对吉林地区低收入人群心开展的专项健康筛查、医疗帮扶活动。旨在解决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问题。活动开展的10年间,协会先后招募到3000余名医疗志愿者,走进100多个乡镇村屯,为吉林地区超过4万余人次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累计节约医疗资金800余万元。他们的队伍夏天穿梭于田间地头,冬天坐在老百姓的炕头,如同一个个移动医院,让更多的农村百姓有了防病意识,使“三高”患者的康复率有了明显提升。
开展“一猝尔救”项目。这是一项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培训项目。他们先是走进高校,教授大学生急救技术,然后吸纳操作优秀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与专业医护人员一同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培训。活动中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一对一实际操作、现场考核等方式,教会普通群众掌握初级急救技能,提高居民急救意识,目前已有2万余江城百姓学会此项技术。“一猝尔救”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铜奖。《中国青年报》将“一猝尔救”项目树立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全国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开展“小红花”陪诊活动。活动中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陪同60岁以上老年、残障、军属等特殊患者群体就诊,从预约挂号、科室问诊,到辅助检查、代取报告、打印病例等流程,患者们都有志愿者全程陪同,极大缩短了就医时间,有效缓解了医患关系,优化了就医环境,提升了患者就医获得感。
开展“靠‘普’医生”项目。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人人分享健康”的愿景,使健康中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张杨还发起了由专业医生亲自讲解医学知识的“靠‘普’医生”项目,医生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专业医学知识,向广大群众普及预防疾病的相关内容,深受江城百姓好评。随着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惠及的群众也越来越多,目前已有1000多名医护人员加入其中。“靠‘普’医生”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此外,他们不断创新文明实践项目,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为提升女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发起“女医生对女大学生说”项目;为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健康,发起“军民鱼水、唇齿相依”项目;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发起“老有所医”项目;为普及健康知识,开设线上直播“听医生说”项目;围绕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设立“百医进百企”项目。10年来,协会专门成立了项目部,经不断研发、优化,保障了各个项目向高质量推进。

三、赈灾抗疫 逆行而上
从2013年3月到2023年3月,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走过了10个春夏秋冬,纪念学雷锋活动也从50周年迈向60周年。用张杨的话来讲:“雷锋精神,就是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影响更多人,帮助所有有需要的人”。10年来,一个个大学生、机关干部、自由职业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历练、成长。
在抗洪救灾中逆行。2017年的7月13日、19日,吉林市连续下了两场暴雨,致使市内水位突涨,诸多低洼地区遭受洪灾。协会第一时间招募志愿者,奔赴丰满区旺起镇、永吉县口前镇等重灾区。在这场洪灾中,协会累计招募志愿者271名,服务时长达3000小时,并对旺起镇进行全覆盖消杀。
在抗击疫情中逆行。当武汉疫情蔓延全国,协会第一时间组织志愿者,坚守吉林火车站55天,守住了城市的“大门”;当吉林本土疫情发生,他们再次组织志愿者,在各个社区,全力保卫楼宇的“小门”、百姓的“家门”。从2020年到2022年,七次疫情,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累计发动防疫志愿者200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20万余小时,总服务人次180万余人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了他们的光荣事迹。
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每一次行动都统一着装规范行动,那纯净的“天使白”和如火的“志愿红”,让人们看到了向上向善的力量,也看到了一座城市温暖的底色,这就是志愿精神,这就是雷锋精神。

|